拍品信息
作者
张大千
尺寸
114×48.5cm 约5.0平尺
质地
设色纸本
形式
镜片
款识
题识:芙蓉出水本来鲜,自喜新妆爱近前。行近前来无个事,手缠红袖一嫣然。归菊庐下作画。大千散人。
钤印:生张八、大千无恙
钤印:生张八、大千无恙
备注
此幅《出水芙蓉》,画幅剪取荷塘清夏一角,只见水汽氤氲,数枝劲挺的莲荷竞相舒展,似乎如花季少女晨起梳妆,画中有一亭亭少女被莲荷簇拥,尽情展示婀娜之身姿,淡淡的芳香弥漫周匝,沁人心脾,引发观者无限遐想。
图中佳人脸庞俊俏,身形瘦削,体态纤细,弱不禁风。一双美目含情脉脉,浅颦垂目,樱口轻闭,欲言又止,似有满腹愁情。画中女子或许正是张大千的一位红颜知己,名为池春红。
张大千和朝鲜女子池春红的一段情史,是大千一生无数风流韵事中,最为凄美的一桩,二人痴心相爱,却因家国之变,不得已两地分离,最终天人永隔,让张大千终身引以为憾。或许是为表思念与遗憾,池春红的形象屡屡出现在张大千的画中。
二人的相识可追溯至1927年7月。是年,张大千应日本友人、古董商江腾陶雄之邀来到朝鲜,寄居于汉城附近颇具园林之胜的“凝香别馆”,主人金沧波给他介绍了一位名叫池春红的少女来照顾他的起居,并为他展纸磨墨。
彼时的池春红年方十五,她能歌善舞,粗通绘画,善解人意,既有少女娇媚稚嫩的情态,又有与一代名女马湘兰相若的风华,使得客居寂寞的张大千为之怦然心动,二人坠入了爱河。他们虽语言不通,却能以画互通心意,张大千曾多次作诗赠春红。
“盈盈十五最风流,一朵如花露未收。
只恐重来春事了,绿荫结子似福州。
闲舒皓腕似柔翰,发叶抽芽取次看。
前辈风流谁可比,金陵唯有马香兰。”
——《赠春红》
“夷蔡蛮荒语未工,又从异国诉孤衷,
最难猜透寻常话,笔底轻描意已通。
新来上国语初谙,欲笑佯羞亦太憨。
砚角眉纹微蓄愠,厌他俗客乱清谈。”
——《再赠春红》
画幅上方,张大千借清代黄任之诗句,将春红比作将将出水、还未完全盛开的芙蓉。晨起,少女略施粉黛,儿郎便凑上前去细细端详,少女不知儿郎何意,手中长袖一拂作娇嗔之态,满室生春。昔日二人相处之趣如今展现于观者面前,不禁令人动容。
1927年,张大千离开朝鲜回国,两人就此分离,在往后的7年中书信不绝,直至抗日战争的爆发,他们的书信往来方被断绝,再得到春红的消息,她早已香消玉殒了!张大千哀伤良久,心恸不已,春红“砚角眉纹微蓄愠”的神情或许永远的留在张大千的记忆之中。
图中佳人脸庞俊俏,身形瘦削,体态纤细,弱不禁风。一双美目含情脉脉,浅颦垂目,樱口轻闭,欲言又止,似有满腹愁情。画中女子或许正是张大千的一位红颜知己,名为池春红。
张大千和朝鲜女子池春红的一段情史,是大千一生无数风流韵事中,最为凄美的一桩,二人痴心相爱,却因家国之变,不得已两地分离,最终天人永隔,让张大千终身引以为憾。或许是为表思念与遗憾,池春红的形象屡屡出现在张大千的画中。
二人的相识可追溯至1927年7月。是年,张大千应日本友人、古董商江腾陶雄之邀来到朝鲜,寄居于汉城附近颇具园林之胜的“凝香别馆”,主人金沧波给他介绍了一位名叫池春红的少女来照顾他的起居,并为他展纸磨墨。
彼时的池春红年方十五,她能歌善舞,粗通绘画,善解人意,既有少女娇媚稚嫩的情态,又有与一代名女马湘兰相若的风华,使得客居寂寞的张大千为之怦然心动,二人坠入了爱河。他们虽语言不通,却能以画互通心意,张大千曾多次作诗赠春红。
“盈盈十五最风流,一朵如花露未收。
只恐重来春事了,绿荫结子似福州。
闲舒皓腕似柔翰,发叶抽芽取次看。
前辈风流谁可比,金陵唯有马香兰。”
——《赠春红》
“夷蔡蛮荒语未工,又从异国诉孤衷,
最难猜透寻常话,笔底轻描意已通。
新来上国语初谙,欲笑佯羞亦太憨。
砚角眉纹微蓄愠,厌他俗客乱清谈。”
——《再赠春红》
画幅上方,张大千借清代黄任之诗句,将春红比作将将出水、还未完全盛开的芙蓉。晨起,少女略施粉黛,儿郎便凑上前去细细端详,少女不知儿郎何意,手中长袖一拂作娇嗔之态,满室生春。昔日二人相处之趣如今展现于观者面前,不禁令人动容。
1927年,张大千离开朝鲜回国,两人就此分离,在往后的7年中书信不绝,直至抗日战争的爆发,他们的书信往来方被断绝,再得到春红的消息,她早已香消玉殒了!张大千哀伤良久,心恸不已,春红“砚角眉纹微蓄愠”的神情或许永远的留在张大千的记忆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