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品信息
作者
陆俨少
尺寸
42×100cm 约3.8平尺
质地
设色纸本
形式
镜框
年代
1978年作
款识
题识:巫峡清秋。曩者,予过三峡险水,而后知今日整治川江建设之伟大,因为拈出以告来者。用为今昔比之,一助云尔。一九七八年五月,草予先生正,陆俨少写记。
钤印:俨少、宛若、戊午岁七十、就新居、穆如馆
钤印:俨少、宛若、戊午岁七十、就新居、穆如馆
备注
说明:上款“草予”应为黄蒙田。黄蒙田(b.1917),原名草予,又名黄茅。广东台山人。编辑新中华画报,主编海光文艺、创办香港美术家杂志,香港集古斋顾问,香港美术家出版社总编辑。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、四届常务理事。他在中国美术界地位崇高,著有美术文集多种。
注:此作于2023年10月19日经陆俨少高足车鹏飞先生鉴定为真迹并附讲解视频。
一段尘封的回忆——赏陆俨少《巫峡清秋》
纵观中国绘画史,每个画家都有最为人称道的方面,陆俨少尤擅勾画峡江云水,此幅《巫峡清秋》显示出陆俨少极具风格的构图方式及绘画之法,正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作。
谈及三峡山势之险峻挺拔,自古多有文人骚客吟咏不绝,南北朝文人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一文中写道:“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”寥寥数笔,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、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。诸多画家在描绘三峡时,往往采用巨嶂式构图进行描绘,而陆俨少喜作横卷,如何用横卷形式表现三峡之高山险水呢?
只见画家将目光聚焦于三峡山脚与险滩交汇之处,浓墨、赭石勾画山石,虽不见其耸峙挺拔,但见凝实厚重,江流湍急,滚滚而去,回旋激流,撞击于石壁岩间形成一片片雪白的浪花,秋风穿峡而过,使云浪亦奔涌不息。在波涛急流中,有舟楫逆流而上,我们看到船夫们正奋勇划桨,也似乎能听到他们嘹亮的号子声和畅快的呐喊!观看画卷,即便没有高大的山石,观者的心灵同样被画中湍流所震撼和涤荡。
本件作品上款“草予”为黄蒙田。《新中华画报》编辑,主编《海光文艺》,创办《香港美术家杂志》,香港集古斋顾问,香港美术家出版社总编辑。
黄蒙田与陆俨少相识于八十年代。1981年5月,陆俨少应邀来香港举行个展,这是他首度赴港的展览活动,同时出版了第一本彩色画集。画集由黄蒙田主持的美术家出版社刊印,亦在《美术家》双月刊以大篇幅报导。留港期间,两人相晤甚欢,陆氏于《自叙》中也有述及。当时,中国对外艺术交流方于肇始阶段,香港担任了主要的中介角色,黄蒙田以他在美术界的地位,居中策划推介,影响力遍及全国,且与艺术界耆宿名家,私家公谊俱笃,故多获佳作相赠存念。本幅即为画家以擅写的三峡险水题材作品送赠。
陆俨少为何以“三峡险水”题材相赠呢?这源自于二人四十年代寓居重庆时的渊源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诸画家一起商量出川的经历。据黄蒙田在《艺苑交游录》中写道:
“……其中有人忽然若有所发现地说:‘天复一天,看来我们只好坐木筏下长江出川了。’我不知道是有人在绝望中尝试了这样的办法,还是明知其不可行他才提出这样的计划。当时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,乘木筏出川不是等于以生命作赌注么?若干年后,我听说其中有一位画家确是这样回到江南故乡的。后来我回忆起海棠溪车房之夜那朋友的话,可能他是听说曾经有人这样出川才提出的吧。虽然也不明确那人是谁,而他这经历似乎也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,但他的壮举一直震撼着我的心灵,很难想象一个画家 有这一份勇敢。
一直到三十多年以后的七十年代后期,我才知道这位举家乘了木筏出川的画家是陆俨少……”
黄蒙田认识陆俨少的画早于其人,但当他知道陆俨少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后,将他看做一位勇士而愈加钦佩,为二人的交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。
三峡险滩漂流之历对陆俨少的一生来说,一定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冒险之旅,他创造出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史的璀璨瑰宝——“陆家云水”,然提起三峡的惊湍跳沫,水流濆激,仍然不禁令人胆寒。我国在1957年开始整治川江,建设堤坝,至1978年正式竣工,从此,三峡险水上建起为人民服务的大坝,那惊险卓绝的漂流之旅,永远尘封于记忆中而一去不复返了。
此幅《巫峡清秋》正是创作于1978年,黄蒙田和陆俨少感叹于峡江之变,也共同回忆起四十余年前那段艰苦的岁月,峡江风貌历历在目,随着笔墨的挥洒,陆俨少行旅中的满腹情思尽情写于纸面,挥洒的如此脱略行迹而动人心弦,或许两位老友心中亦作无限感慨吧。
注:此作于2023年10月19日经陆俨少高足车鹏飞先生鉴定为真迹并附讲解视频。
一段尘封的回忆——赏陆俨少《巫峡清秋》
纵观中国绘画史,每个画家都有最为人称道的方面,陆俨少尤擅勾画峡江云水,此幅《巫峡清秋》显示出陆俨少极具风格的构图方式及绘画之法,正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作。
谈及三峡山势之险峻挺拔,自古多有文人骚客吟咏不绝,南北朝文人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一文中写道:“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”寥寥数笔,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、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。诸多画家在描绘三峡时,往往采用巨嶂式构图进行描绘,而陆俨少喜作横卷,如何用横卷形式表现三峡之高山险水呢?
只见画家将目光聚焦于三峡山脚与险滩交汇之处,浓墨、赭石勾画山石,虽不见其耸峙挺拔,但见凝实厚重,江流湍急,滚滚而去,回旋激流,撞击于石壁岩间形成一片片雪白的浪花,秋风穿峡而过,使云浪亦奔涌不息。在波涛急流中,有舟楫逆流而上,我们看到船夫们正奋勇划桨,也似乎能听到他们嘹亮的号子声和畅快的呐喊!观看画卷,即便没有高大的山石,观者的心灵同样被画中湍流所震撼和涤荡。
本件作品上款“草予”为黄蒙田。《新中华画报》编辑,主编《海光文艺》,创办《香港美术家杂志》,香港集古斋顾问,香港美术家出版社总编辑。
黄蒙田与陆俨少相识于八十年代。1981年5月,陆俨少应邀来香港举行个展,这是他首度赴港的展览活动,同时出版了第一本彩色画集。画集由黄蒙田主持的美术家出版社刊印,亦在《美术家》双月刊以大篇幅报导。留港期间,两人相晤甚欢,陆氏于《自叙》中也有述及。当时,中国对外艺术交流方于肇始阶段,香港担任了主要的中介角色,黄蒙田以他在美术界的地位,居中策划推介,影响力遍及全国,且与艺术界耆宿名家,私家公谊俱笃,故多获佳作相赠存念。本幅即为画家以擅写的三峡险水题材作品送赠。
陆俨少为何以“三峡险水”题材相赠呢?这源自于二人四十年代寓居重庆时的渊源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诸画家一起商量出川的经历。据黄蒙田在《艺苑交游录》中写道:
“……其中有人忽然若有所发现地说:‘天复一天,看来我们只好坐木筏下长江出川了。’我不知道是有人在绝望中尝试了这样的办法,还是明知其不可行他才提出这样的计划。当时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,乘木筏出川不是等于以生命作赌注么?若干年后,我听说其中有一位画家确是这样回到江南故乡的。后来我回忆起海棠溪车房之夜那朋友的话,可能他是听说曾经有人这样出川才提出的吧。虽然也不明确那人是谁,而他这经历似乎也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,但他的壮举一直震撼着我的心灵,很难想象一个画家 有这一份勇敢。
一直到三十多年以后的七十年代后期,我才知道这位举家乘了木筏出川的画家是陆俨少……”
黄蒙田认识陆俨少的画早于其人,但当他知道陆俨少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后,将他看做一位勇士而愈加钦佩,为二人的交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。
三峡险滩漂流之历对陆俨少的一生来说,一定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冒险之旅,他创造出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史的璀璨瑰宝——“陆家云水”,然提起三峡的惊湍跳沫,水流濆激,仍然不禁令人胆寒。我国在1957年开始整治川江,建设堤坝,至1978年正式竣工,从此,三峡险水上建起为人民服务的大坝,那惊险卓绝的漂流之旅,永远尘封于记忆中而一去不复返了。
此幅《巫峡清秋》正是创作于1978年,黄蒙田和陆俨少感叹于峡江之变,也共同回忆起四十余年前那段艰苦的岁月,峡江风貌历历在目,随着笔墨的挥洒,陆俨少行旅中的满腹情思尽情写于纸面,挥洒的如此脱略行迹而动人心弦,或许两位老友心中亦作无限感慨吧。